阅读历史 |

第一百一十三章 道爷我成了(1 / 2)

加入书签

“水,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,甚至说是农耕的性命攸关之所在都不为过。”

“在南方地区,降雨量每少三寸,粮食产量就会降低百分之十。而到了缺少降雨的北方,这三寸的降雨量就更关键了,直接决定了百姓今年收成如何,到底会不会揭竿而起。”

李景隆和朱高煦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。

没有降水就会导致旱灾,旱灾会导致蝗灾,蝗灾一起,流民遍地,多来几次国运也就基本药丸了。

“其实季风和降水,讲到了这里,基本就算是结束了。”

姜星火讲了半天,多少有点口干舌燥。

他歇了歇才说道:“按理说,接下来就要讲如何利用化学化腐朽为神奇之学,来大规模制造能让农作物亩产量提高的物品,以及如何利用有效的办法,来利用耕地在有限的时间内产出更多的粮食。”

“如此一来,方能有办法对抗未来持续数百年,并且会愈演愈烈的小冰河期。”

姜星火的神情略微恍惚了一下。

他想起了之前看到过关于明末旱灾的一段记载。

崇祯元年夏秋间,陕北地区大旱,到处皆是父弃其子、夫鬻其妻、掘草根以自食、采白石以充饥的景况,次年延安籍官员马懋才目睹饥荒上疏陈情:自去岁一年无雨,草木枯焦。月间,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,其粒类糠皮,其味苦而涩,食之仅可延以不死……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,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……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,始相聚为盗,而一、二稍有积蓄之民遂为所劫,而抢掠无遗矣,有司亦不能禁止。

姜星火自己是当过饥民的,晓得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,百姓面对天灾到底是多么缺乏抵抗力,又会造成多少人间惨剧的发生。

因为,无论是他之前讲的摊役入亩,还是现在要针对小冰河期提出的农业增产办法,姜星火都并没有要谋取任何实质或名誉的利益的目的。

扪心自问,无非是感同身受,不讲出来良心不安罢了。

或许对于旁观者来说,旱灾造成的赤地千里,也只是他们茶余饭后的嗟吁不已的谈资。

而对姜星火来说,不是。

但在此之前,出于讲师的职业习惯和道德,素来没有“藏一手”这种陋习的姜老师,决定再把没讲到的一个小点讲一讲,而非一句带过。

那就是。

到底什么是【水】?

姜星火问道:“额外提一句,刚才讲了风是由于空气压力不同而形成的,那你们又可曾想过,降雨是如何形成的?”

这个听起来异常简单、幼稚的问题。

直接把两个大男人干沉默了。

降雨,是如何形成的?

从来都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啊。

朱高煦又沉默了几息,试探地问道:“龙王撒的尿?”

姜星火:“”

李景隆:“”

指望这俩学生自己悟是不行了,姜星火清了清嗓子说道。

“降雨是指在天空的空气中冷凝的水汽,以不同方式下降到陆地表面的天气现象。”

“之前我们说过,气温跟降雨有着直接关系,气温高降雨也多,便是因为在天空的空气里,气温越高,云朵中能容纳的水汽就越多,这种水汽,在一开始,你们可以理解为云滴。”

“在初期,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汽来使自己愈发壮大,如果云体内的水汽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,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饱满的状态就如同果子的颗粒成熟,即将爆浆的那种感觉。”

“那么,由云成雨的过程将会继续下去,使云滴不断增大,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,由于大云滴的大小和重量不断增加,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,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,最后大到天空中的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,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,成为我们常见的雨。”

李景隆忍不住说道:“传说中蛟龙吞云化雨,原来是这个意思。”

朱高煦也忍不住颔首,就仿佛在说,这跟龙王撒尿就是一个道理。

看着这俩深受封建迷信毒害的学生,姜星火的脸色有些变黑的趋势,但他还是继续讲了下去。

“刚才讲的降雨,便是这个世界运行的根本至理——‘水循环’的一部分。”

听到这句话,隔壁的朱高炽和夏原吉倒还没什么反应,但张天师却精神大振!

张天师的脑海里,正在疯狂地推演其中的逻辑。

姜星火提到了“世界运行的根本至理”。

在道门,什么是“世界运行的根本至理”?

那便是——道!

而什么是道?

道可道非常道,不太好具体描述。

那么在道门的概念里,有没有能用具体事物来让人理解什么是“道”呢?

有!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里说的已经很清楚了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