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一十七章(1 / 2)
自然,这肯定是将柴荣和赵匡胤排除在外的,在郑恩心里,这两位哥哥是他崇拜的对象。
郑恩随口说了一句:“若是大哥能派明军助我等一臂之力就好了。”
这句话令众人沉默无语。
柴荣也很矛盾,麾下将领说得都有道理,但他更倾向继续讨伐。
但辽军的参战令这场战事的结果扑朔迷离,无法预知谁会输谁会赢。
向明军求援应该是最适当的方法,周军虽然兵力雄厚,但皆散布在各个州镇,靠近绥州的周国各州驻军皆已经调空,现在绥州城内的周军和折损的周军皆出自这些州镇。
如今柴荣即便立即下旨调动,没有个把月是不可能赶到绥州的。但明军不同,绥州边上就是石州,从石州出兵,一天一夜的行军就能赶到绥州,如果有明军增援,两军合力,那么拿下定难五州就是板上钉钉了。
可柴荣又不愿意欠百里无忌人情,皇帝欠人情,那是要付出相当代价的,在不知道明国以何为条件,柴荣就不能决定是否向百里无忌求援。
正在周国君臣为难的时候,府州派出的信使到达了绥州,这信使是从府州出发经明国石州再转西到达绥州的。
府州永安节度使折德扆的密信扫除了周国君臣的犹豫之意。
明军既然已经出兵伪装成周军援助府州,参与了此战,府州目前依然是周国所属。那么不管柴荣现在向不向百里无忌求援,人情已经欠下了。
那么还有什么能成为向明军求援的阻碍呢。
于是,周国君臣一致赞同向明国求援。希望明军从离绥州最近的石州增援。
就连对百里无忌没有好感的赵匡胤也认为此举甚妥,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周国可以顺利占领定难五州,而自己方才有节度定难的可能。
百里无忌接到柴荣求援信,也深感棘手,驻守石州的第十二军杨业部已经北上救援府州,如今在石州的只有第四军丁思觐部的一部五千明军。
派五千明军协防绥州应该问题不大,但问题是再要北攻银州、夏州。那么五千明军恐怕力量不够。
不知道燕云的二万第八军士兵到了太原没有。
但无论如何,必须去救援柴荣,百里无忌于是令丁思觐率一万五千明军赶赴石州。与五千驻军会合后,立即增援绥州周军,并提醒丁思觐对阵辽骑多使用火器,尽量减少伤亡。留一万明军镇守太原。等待南下的二万第八军士兵。
同时让周国信使传信柴荣。请他为二万增援明军提供周军服饰,用来更换。百里无忌还对战役提出了些许建议,建议柴荣在明军到达后,由明军对阵辽军,在明军与辽军开战之后,周军则沿无定河左岸绕过银州,全力北向,后转西进军夏州。
……。
银州城中的耶律宛很满意李彝殷所派使者送来的钱物。但对于救援夏州有些犹豫,这倒不是说耶律宛不想救。而是他经过与柴荣两战之后,对周军战力有了些惧意。
他的三万骑兵已经损失不起了,如果再折损,回师辽国之后,他还有何资本染指皇帝的宝座?耶律宛谋反之心并没有因父亲被耶律璟扣压为人质而消除,在耶律宛心里,只有自己做了皇帝,才能改变父亲耶律李胡和全族的命运。
所以,耶律宛婉言拒绝了李彝殷增援夏州的请求,只承诺守住银州,不让周军有机会对夏州东西两面夹击。
同时,耶律宛向北方胜州和府州方向派出了斥候,他奇怪,为何耶律安搏还没有派信使前来向他汇报战况,但耶律宛绝想不到他的另一路二万辽军此时早已灰飞烟灭了。
李彝殷得知耶律宛拒绝向夏州增援,心冒三丈,这辽狗太可恶了,洗劫了银州,却不肯前来救援,但李彝殷明白,现在不是向耶律宛争论的时候。
这些天周军每天三次攻城,成了定律,自己依仗着夏州城的坚固,还有李彝玉回援的一万五千骑兵,要守住夏州也不是什么难事,经营五州数十年的李氏,早已将夏州修建得如同一座堡垒,军械粮食取之不尽,如此,周军没有付出数倍于定难军的代价,那是不可能攻破夏州的。
李彝殷坚信,周国是不可能为了夏州,再牺牲数万人的。
想到此,李彝殷开始安心,夏州不失,银州有辽军塞住,那么自己就是安全的。
李彝殷命令李彝玉统率骑兵择时出城偷袭周军,由骑兵的干扰,就能使周军不敢轻易全力攻城。
也许这一招能取得意外的收获,李彝殷心中说道。
辽军盘踞银州不出,柴荣在绥州城中安然渡过了这几天。
等到百里无忌书信到来,柴荣看过后,让众将转阅,周国君臣对百里无忌的建议皆点头称善,此建议让周军能避开辽军,专心与彰武节度使郭谨合击夏州,是得到周国君臣称善的真正原因,这时,已经没有人对明国是否包藏祸心提出异议,包括赵匡胤在内。
柴荣迅速向南方周国境内调集周军服饰。
三天后,丁思觐率二万明军到达,这原北汉十二州中什么都缺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