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六十七章(1 / 2)
柴荣的话听来就如同临终遗言,这令在场的五人深感惶恐。
柴荣今年才三十九岁,虽然历朝以来,早死的皇帝也不少见,但象柴荣这样不y乱洁身自好的皇帝早死却不多见。
众人正待上前劝慰,却被柴荣阻止。
“朕的身体朕自己知道,诸位爱卿不必多言。周国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北伐,就关系到周国未来三十年的出路。南下之路已经被明国封死;向西有吐蕃,虽然前几年吐蕃被明军击败,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,周国十年之内没有能力西征;向东是大海,东瀛已经被明国占据;正北方的辽国,因为朕与明帝有约,不得北上;唯有西北方的阻卜,以朕与明帝的约定,两国北伐新败的阻卜应该不难,而只要得到阻卜的大片国土,周国就有希望与明国划江而治。朕已经看不到周国鼎盛的景象,唯有靠诸位爱卿尽心辅佐梁王,朕若泉下有知,定会护佑我大周百年昌盛。”
柴荣说得动情,竟滴下了眼泪。
在场五人莫不哽咽,六年来君臣一场,柴荣待五人不薄,眼见分离之日在际,难有不唏嘘的。
五人面对柴荣的嘱托,自然点头应从。
唯有王朴提出了异议,他奏道:“皇上眼下虽然龙体欠安,但也没有真到了悲观的地步。纵然天有不测,臣等自然会遵照皇上嘱托行事,不敢有违。只是臣有一事要请皇上示下。”
柴荣连续说了那么多话,已经觉得有些疲惫,但见王朴有话要说,强挣眼皮道:“爱卿但问无妨。”
王朴道:“赵贼囤兵于定难五州,万一天有不测。必挥师前来,开封府禁军中多数皆是其故知旧友,不可不防。”
柴荣心中一惊。疲惫之意瞬间扫去,他睁大眼盯着王朴嘿嘿冷笑道:“如此说来。朕临死前,还得大开一番杀戒了。”
柴荣此话一出,满座皆惊。
王朴话中所指,可是周国的最强大军力——禁军。若柴荣真大开杀戒,恐怕柴荣一死,周国也得土崩瓦解了。没有禁军震慑,周国各地拥兵自重的节度使还得各怀鬼胎、恃机谋乱?
众人纷纷上奏,劝柴荣息怒。禁军之事留后再议。
柴荣虽然有意挥刀,但见众肱股大臣皆不愿自己开杀戒,而自己身体根本无法亲自操刀,只能同意留后再议。
柴荣今日只是打算与这五个肱股之臣透露皇位的继承人,让他们心中有所准备。
如今目的已经达到,就能他们跪安了。
但柴荣留下了李谷、王朴二人,赵匡胤如今已经成了柴荣心中的一根刺。
柴荣自然明白,赵匡胤从太祖郭威时就追随自己,并与自己结为义兄弟,在周队中声望颇高。尤以禁军中为最。而这次出走,更暴露出禁军将领中一呼百应的程度。
为帝者最害怕的就是这些在军中声望颇高的将领,因为他们一旦有了反意。那便是社稷动荡,千里伏尸的惨局。
王朴当日也将赵匡胤的话语转禀柴荣,真要是赵匡胤在紫萱死后,挥师开封,那还真没有人能阻止的了他。
所以,柴荣不得不留下王朴做出应对之策。而另外留下李谷,是考虑到王朴的枢密使就任时间不久,根基未固。李谷曾经与王朴走得近,在王朴假意背叛周国时也出手相助过。由此柴荣才留下李谷,一则做个见证。二则给王朴增加后援。
柴荣这些天其实一直在考虑如何解决赵匡胤这个威胁,只是还未到决断之时。今日被王朴一席话所激,柴荣反倒是下了决断。
柴荣问道:“两位爱卿对赵贼之事有何良策?”
李谷低头不言,他虽然是个忠臣,对柴荣忠心耿耿,但这事牵扯太多,不敢妄言。况且,若真到了那时,没有柴荣震慑,赵匡胤得势在所难免,今日所说之话,恐怕就成了日后死于非命的理由。李谷不想祸累到全家,只能低头不语。
但王朴却不同,他早已在赵匡胤面前声明与其不共戴天,此时见柴荣询问,便奏道:“臣有一下策,不知道该讲不该讲。”
柴荣道:“此地就你我君臣三人,出卿之口,入我们二人之耳,文伯但说无妨。”
王朴又告了个罪,将直陈道:“臣之下策是驱虎吞狼之策。但牵扯到周国江山社稷,不得不谨慎。若皇上不测,可派使者前往夏州,正式册封其定难节度使之职,甚至可以将府手三州一并划归其治下,以换得其对梁王继位的支持。”
柴荣点点头道:“若真是如此,朕倒也不反对,只是赵贼能答应么?”
王朴犹豫片刻道:“赵匡胤若能安分守己则罢,若真有挥师开封之意,臣恳请皇上写信至明国,请明军也挥师开封……。”
李谷一听大惊,喝道:“文伯,你这是谗言误国,乃卖国之嫌。”
说完转头对柴荣奏道:“皇上切不可听信谗言,明国早已对周国垂涎欲滴,若得皇上旨意进军开封,则周国江山社稷必不能保。”
却不想柴荣一副面无表情的神态,他轻轻摆了摆手道:“李相且听文伯说下去。”
李谷一
↑返回顶部↑